窦卵泡是怎么回事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大龄女性都准备迎接二胎宝宝的到来 , 但部分女性却只能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来实现这一想法 。辅助生殖技术能否成功与一个词息息相关——窦卵泡(antral follicle)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揭开“窦卵泡”的真面目 。
我们都知道,爸比体内的精子需要“游泳”竞争 , 才能有一两个最有活力的优质精子决定宝宝的到来 。妈咪的众多卵泡也需要“竞争上岗”,而窦卵泡就是这个过程中关键的一环 。那这个竞争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窦卵泡在其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还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讲起~

窦卵泡是怎么回事

文章插图
窦卵泡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窦卵泡是怎么回事】 其实卵泡的准备期比想象中要长很多:就像种子在埋入地下的初始阶段需要有一定的休眠期,卵泡的成长也是这样 。始基卵泡(卵泡的最初阶段)可以在卵巢内处于休眠状态长达十年之久 。始基卵泡的小身板仅由一个卵母细胞被单层梭形前颗粒细胞围绕而成,直径仅为0.03~0.06mm,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半径 。
在前颗粒细胞经过大约9个月的分化成为立方形细胞之后,始基卵泡正式成长为初级卵泡(primary follicle) 。初级卵泡不断增殖使得细胞层数由2层变成了6~8层 , 就变成了次级卵泡(secondary follicle) 。
从始基卵泡到初级再到次级卵泡的过程中 , 不仅有细胞的增殖,还有卵泡膜和激素受体的出现以及激素合成的能力 。此时,在雌激素和卵泡刺激素(FSH)的共同作用下 , 位于表层颗粒细胞间的卵泡液逐渐增加,最终融合形成卵泡腔 。卵泡的直径也慢慢变大(最大约500μm),也就成为了今天的主角——窦卵泡 。
此时的窦卵泡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窦卵泡发育期间 , 母体内的FSH水平增高 , 20-30个窦卵泡聚集成团形成卵泡群 。符合筛选条件的窦卵泡就可以进入下一轮准备期 。在月经的第7天左右,这些符合条件的窦卵泡会被再次筛选,最终留下一个发育成为优势卵泡,而其余未入选的卵泡不得不逐渐退化闭锁、退出竞争 。这个重新筛选的标准,还是FSH,不过有趣的是:这次FSH水平最低的那个卵泡才是最终的赢家 , 成功脱颖而出、优先发育 。
这么看,一个卵泡的生长是不是既漫长又严格呢?
经过长达十年的积淀和12个月左右的漫长发育后,最符合条件的窦卵泡才能被母体选中,继续成长 , 为宝宝的到来做合适准备 。所以,妈咪一直在为宝宝的到来做着充足准备,每一个宝贝的到来都是最好的选择 。
窦卵泡如何监测?
既然窦卵泡这么重要,那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到窦卵泡的情况呢?
那么就需要了解一下“基础窦卵泡数(total antral follicle count,tAFC)” , 即利用超声诊断技术行阴道超声检查所计数的窦卵泡数 。
我们都知道 , 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的卵泡不断消耗、卵子质量也不断下降,从而导致生育能力下降,进而卵巢储备功能也下降 。目前临床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的常用指标包括:
年龄、窦卵泡数(AFC)、抗苗勒管激素(AMH)、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等等,而最常选择的评估指标就是基础总窦卵泡数(tAFC) 。
研究表明,基础窦卵泡数是预测卵巢反应性的较好指标,也能预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是否成功,并且指导用药 。
对于tAFC计数≤10的患者 , 在促排卵治疗过程中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以增大患者对促性腺激素(Gn)的反应敏感性来提高受孕可能 。
同人体周期性相似,tAFC也会随时间而动态变化, 一个周期内不同时间段,卵巢的基础tAFC亦有改变 。
什么时间才是tAFC的正确评估时间呢?
临床选择在早卵泡期,也就是月经周期第1~4日(一般在月经第3日),运用B超直接计数直径2~10 mm的窦卵泡数目 。这种检测方式具有无创、价廉、可重复的优势 , 但同时也受检查者主观性、B 超仪器分辨率、卵巢囊肿等因素的影响 , 有可能产生测量误差 。
那么 , 这么重要的tAFC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外国学者John等的研究发现:tAFC和卵子的回收、血基础雌激素水平、雌激素峰值呈正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第3天的血FSH水平、FSH /LH的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用量、卵巢刺激所需的天数呈负相关 。
可惜的是,对于tAFC界定值的选择, 目前的文献报道不一,但是在大多数报道中tAFC≤10的患者常规取卵后,妊娠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
承上启下的窦卵泡
说了那么多 , 是不是有点小混乱呢?那小编就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窦卵泡是卵泡发育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与之相关的基础总窦卵泡数计数是评估卵巢储备功能和预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结局的重要指标 。
生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无疑是每个家庭幸福的源泉 。学会正确认识窦卵泡数并认真听从医生的建议,相信每一位准妈妈的“好孕”都可以尽快到来 。

    推荐阅读